劇作分類

編輯

威廉·霍爾曼·亨特描繪的《一報還一報》場景,作於1850年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的36部戲劇,以喜劇、悲劇和歷史劇分類列在下文中。[177]歸於莎士比亞名下的作品並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他寫的,其中有一部分顯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當時普遍的一個現象。[178]有兩部作品並沒有包含在《第一對開本》中,為《兩位貴族親戚》和《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現在學者認為莎士比亞是這兩部作品的主要貢獻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單。[179]《第一對開本》中沒有收錄詩。

19世紀後期,愛德華·道登將後期四部喜劇分類為莎士比亞「傳奇劇」,這個術語被經常引用,儘管很多學者認為應該稱作「悲喜劇」[180]。這些作品和《兩位貴族親戚》在下表中加以星號(*)註明。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創造了術語「問題劇」(problem plays)來形容四部作品——《一報還一報》、《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哈姆雷特》[181]。「戲劇的主題單一,而氣氛很難嚴格地稱作喜劇或悲劇」,他寫道「因此我們借用一個當今劇院的方便短語,將它們統稱為莎士比亞問題劇。」[182]。該術語引起大量爭論,有時應用到其他劇本中,如今依舊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歸類為悲劇。[183]其他問題劇在下表中加以井號(#)註明。

莎士比亞與他人合作的劇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號(†)註明。

中譯本

編輯

1856年英國傳道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在中國翻譯托馬斯·米爾納(Thomas Milner)《大英國志》(The History of England),書中的Shakespere被翻譯成「舌克斯畢」[184]。1902年梁啓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亞」這個譯名[185]。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譚》是莎士比亞作品翻譯的開始[186],這本書翻譯了英國傑出的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Charles and Mary Lamb)改編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譚》在「敘例」中這樣談:「是書原係詩體。經英儒蘭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茲選譯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紓與魏易出版了《吟邊燕語》,書上寫「原著者英國莎士比亞、翻譯者閩縣林紓仁和魏易、發行者商務印書館」。《吟邊燕語》中的大多數故事翻譯自蘭姆姊弟(Charles and Mary Lamb)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歷史劇翻譯自奎勒-庫奇(A. T. Quiller-Couch)的《莎士比亞歷史劇故事集》(Historical Tales from Shakespeare)。林紓在《吟邊燕語》序中說「夜中余閑,巍君偶舉莎士比筆記一二則,余就燈起草,積二十日書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譯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譯為《鬼詔》。郭沫若說林紓翻譯的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吟邊燕語》「也使我感到無上的興趣,他無形之間給了我很大的影響。」[187]林紓與陳家麟還合譯四種莎士比亞歷史劇本事:《亨利第四紀》、《雷差得紀》(《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遺事》、《凱撒遺事》等作品。

1921年,田漢翻譯了《哈姆萊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亞全劇以戲劇形式譯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朱生豪從1935年開始,翻譯了三十一個劇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實秋則從1936年到1969年之間,出版了當時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編有詩體譯本《新莎士比亞全集》。

主要的中文譯本是散文譯法,詩體譯本也是散文詩譯法,或者是韻體詩,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亞原著的無韻格律詩體。孫大雨早於1935年已運用音組結構來翻譯《黎琊王》(即《李爾王》),但因抗日戰爭之故,至1948年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是首部以音組結構譯成的無韻格律詩體莎劇譯作,出色體現了莎劇原著的輕重格五音步無韻詩體;不過,他以同樣譯法只完成了八部莎劇譯作。

著作

編輯

分類

中文譯名

英文原名

備註

喜劇

《終成眷屬》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又譯: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

As You Like It

又譯:如願#

《錯中錯》

The Comedy of Errors

又譯:錯中錯喜劇、錯誤的喜劇

《愛的徒勞》

Love's Labour's Lost

《一報還一報》

Measure for Measure

又譯:惡有惡報、請君入甕、量罪記、將心比心#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溫莎的風流婦人》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又譯: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無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又譯:捕風捉影、無事自擾

《泰爾親王佩利克爾斯》

Pericles, Prince of Tyre

又譯:沉珠記*†[註 1]

《馴悍記》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暴風雨》

The Tempest

*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又譯:隨你喜歡

《維洛那二紳士》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兩位貴族親戚》

The Two Noble Kinsmen

又譯:兩貴親*†[註 2]

《冬天的故事》

The Winter's Tale

歷史劇

《約翰王》

King John

《理查二世》

Richard II

《亨利四世 (第一部)》

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 (第二部)》

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

Henry V

《亨利六世 (第一部)》

Henry VI, part 1

†[註 3]

《亨利六世 (第二部)》

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 (第三部)》

Henry VI, part 3

《理查三世》

Richard III

《亨利八世》

Henry VIII

†[註 4]

悲劇

《科利奧蘭納斯》

Coriolanus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Titus Andronicus

又譯:血海殲仇記 †[註 5]

《雅典的泰門》

Timon of Athens

又譯:黃金夢†[註 6]

《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

《馬克白》

Macbeth

†[註 7]

《哈姆雷特》

Hamlet

又譯:王子復仇記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Troilus and Cressida

《李爾王》

King Lear

《奧賽羅》

Othello

《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

Antony and Cleopatra

又譯:埃及豔后

《辛白林》

Cymbeline

又譯:還壁記*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十四行詩》

The Sonnets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Venus and Adonis

《魯克麗絲失貞記》

The Rape of Lucrece

又譯:露克麗絲遭強暴記

《熱情的朝聖者》

The Passionate Pilgrim

又譯:激情飄泊者[註 8]

《鳳凰和斑鳩》

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愛人的怨訴》

A Lover's Complaint

又譯:情女怨

失傳作品

《愛得其所》

Love’s Labour’s Won

《卡登尼歐》

Cardenio

†[註 9]

其他疑為莎士比亞的作品

《法弗舍姆的阿爾丁》

Arden of Faversham

《梅林的誕生》

The Birth of Merlin

《洛克林》

Locrine

《倫敦浪子》

The London Prodigal

《清教徒》

The Puritan

《第二少女的悲劇》

The Second Maiden's Tragedy

《約翰·奧德卡瑟爵士》

Sir John Oldcastle

《克倫威爾勳爵托馬斯》

Thomas Lord Cromwell

《約克夏的悲劇》

A Yorkshire Tragedy

《愛德華三世》

Edward III

《托馬斯·莫爾爵士》

Sir Thoma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