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好多朋友发来一条链接,乍一看标题就吓一跳:「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

打开再看,其实文章也就是说蓝光的危害,比起从前,吓人程度又升级了而已。

仿佛是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说蓝光,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防蓝光电脑膜都「火」了起来。可是蓝光真有这么恐怖吗?

蓝光到底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有光的存在,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白光并不是单一波长光,而是由红、黄、蓝等可见光组成。

红光波长 600~700 纳米,黄光波长 500~600 纳米,蓝光波长 400~500 纳米。相比而言,蓝光波长短,能量就高,穿透力也就更强。

正常情况下,经过几亿年的进化,我们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可见光,只要不是直视特别强烈的光线,一般可见光不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什么损害。

而近年蓝光被这么频繁的提及,主要是因为 LED 光源和各类以 LED 为发光源的电子产品的普及。

早年我们用的白炽灯、日光灯等光源,发出的光与太阳光一样都具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 7 种颜色。

而 LED 光源的发光原理和光谱特性就有很大不同。

LED 光源只有红、绿、蓝三种颜色,并且以蓝光最为重要。

现在的 LED 灯基本都是将蓝光打在荧光粉上产生黄光,然后再一起照射出来,看上去就感觉像看到了白光,其实只是两者的混合光。

而为了让灯更「亮」,就需要提高蓝光的强度,结果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光源和以前相比蓝光的量就多了。

因此很多人担心长时间接触这类 LED 光源产品会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

蓝光对眼睛是否有危害?蓝光波长短、能量大,理论上蓝光可以穿透角膜和晶状体,从而造成眼底视网膜损伤。

2014 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关于蓝光视网膜损伤的研究。研究发现当蓝光峰值光谱 460~500 纳米,照度超过 1500 lx(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射视网膜细胞持续 3 小时以上,会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因此,我们可以说,蓝光确实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谈蓝光损害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了照度和照射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离开了剂量谈危害基本等于耍流氓。

不过因为蓝光波长短、能量高,因此遇到空气中细小粒子时散射几率较高,还有可能会引发眩光。

很多人看屏幕久了,有时候会觉得看东西好像周边的光线虚的或者晃的,看不清楚。

蓝光波长较短,当光源中蓝光的比例过高,就会使得本来正好聚焦于视网膜上的成像聚焦于视网膜前,而这种色觉偏差就需要眼睛更多的调节才能看清楚,从而造成视疲劳。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对 600 个健康成年人开展了 LED 蓝光与视疲劳相关的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导致人眼出现色觉偏差的基础上,比起不屏蔽蓝光组,屏蔽部分蓝光的受试组视疲劳程度低大约 21%。因此,建议减少连续用眼时间,尤其是使用电子产品 20 分钟可以看远处 20 秒,或者看 45 分钟后休息 5~10 分钟。

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防蓝光呢?我们的眼睛是非常智能的,会根据所处的光环境不同,自动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多少。

强光下,瞳孔会变小,从而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眼中的晶状体也可以过滤部分蓝光。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发生病变的可能性增加,但是晶状体会逐渐偏黄,过滤蓝光的作用也会增强。

通常室内照明光照度一般不超过 600 lx,并且 LED 灯在光源外还有结构封装,而 LED 电子产品都采用背发光或者侧发光模式,蓝光强度远低于能造成损伤的水平。

因此,对普通人来说,使用经过国家质检上市的灯,就可以不用担心蓝光过量损害视网膜的风险。

对于一些经常对着电子产品的人,蓝光倒是有可能会带来或者加重视疲劳的问题,建议最好是通过合理用眼的方式来调整,或者考虑使用一些防蓝光产品。

而如果是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或者患有一些视网膜病变的人,由于缺乏晶状体对蓝光的过滤作用,可能本身对蓝光更敏感,应当注意防蓝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