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至次年3月初为黄海鳀鱼的越冬期。越冬场大致在黄海中南部西起40m等深线,东至大、小黑山一带。3月,随着温度的回升,越冬场鳀鱼开始向西北扩散移动,相继进入40m以浅水域。4月,随着黄渤海近海水温回升,黄海中南部,包括部分东海北部的鳀鱼迅速北上。
4月中旬前后绕过成山头,4月下旬分别抵达黄海北部和渤海的各产卵场。位置偏西的鳀鱼则沿20m等深线附近向北再向西进入海州湾。
5月上旬,鳀鱼已大批进入黄海中北部和渤海的各近岸产卵场,与此同时,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北部仍有大量后续鱼群。
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鳀鱼产卵期。其后逐步外返至较深水域索饵。7、8两月大部分鳀鱼产卵结束,分布于渤海中部、黄海北部、石岛东南和海州湾中部的索饵场索饵。同时在黄海中南部仍有部分鳀鱼继续产卵。
9月,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北部近岸的鳀鱼开始向中部深水区移动。黄海中南部的鳀鱼开始由20~40m的浅水域向40m以深水域移动并继续索饵。
北
西
东
南
10月,鳀鱼相对集中于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和黄海北部深水区,同时黄渤海仍有广泛分布。11月,随着水温的下降,鳀鱼开始游出渤海,与黄海北部的鳀鱼汇合南下。12月上旬,黄海北部的大部分鳀鱼已绕过成山头,进入黄海中南部越冬场。
东海的鳀鱼春季(3—5月)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江北部沿海及济州岛西南水域。夏季(6—8月)大批北上进入黄海,分布密度显著下降,同时主要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向北移动现象。秋季(10—12月)鳀鱼分布较少,仅在济州岛西南部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有少量鳀鱼出现。冬季(1—3月)鳀鱼主要分布于东海沿海水域,集中在28°~32°30′N,123°~125°E的范围内。
浙江近海鳀鱼主要有两个群体。第一为生殖群体,主要出现在12月到翌年1月,分布在10m等深线以东海域,群体组成以90~114mm为优势体长组。第二为当年生幼稚幼鱼,出现于5—9月,其分布与很多其他鱼类相反,分布区域偏外,集中在15~30m等深线附近海区,主要由优势体长组40~64mm的个体组成。
鳀鱼渔业状况
我国黄、东海蕴藏着丰富的鳀鱼资源,资源量超过300万t。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鳀鱼产量直线上升,由1990年的不到6万t到1995年的45万t。1997年更超过了100万t。1998年达到最高150万t。其后两年下降到100万t。鳀鱼的开发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捕捞产量,减轻了其他经济鱼类的捕捞压力,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水产加工业(鱼粉、鱼油)的发展。鳀鱼在黄海、东海乃至全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在黄海的鳀鱼主要作业形式为机轮变水层拖网。历史上还曾有过大拉网(主要捕捞幼鱼)、近岸小围网和近岸流网等。另外,沿岸定置网产卵季节也有大量兼捕。
鳀鱼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呈直线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达到最高150万t的产量。产量的提高与捕捞力量的大量投入有关。在此之前鳀鱼的单位努力量产量(CPUE)已开始呈下降趋势。1998年以后,在捕捞力量继续加大的情况下,鳀鱼产量反而下降20%以上。2000年全国产量降到100万t以下。
东海区规模性专业捕捞鳀鱼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作业渔具除了传统的海蜒对网、海蜒网等,还应用大马力变水层拖网捕捞鳀鱼,到1996年,仅浙江省投入的生产船达96对,产量3.74万t。1998年更是达到了308对船,21.96万t的产量高峰。
黄海鳀鱼的主要作业渔场为黄海中南部的越冬场渔场、黄海中部夏秋季的索饵渔场和春夏之交的近岸产卵群体渔场。由于黄海鳀鱼的越冬、繁殖和索饵主要都是在黄海进行的,实际上一年四季均可生产。
鳀鱼属小型中上层鱼类,生殖周期短,对环境条件适应范围广,分布水域广阔,此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强。其资源变动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包括种间竞争。但在黄海这样半封闭的较浅水域对其进行全年性的大规模捕捞已对鳀鱼资源构成影响。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三年间,春季沿岸定置网产卵鳀鱼旺发日数逐渐减少,2001年春季,山东半岛南岸定置网几乎没有鳀鱼渔获。进入海州湾产卵的鳀鱼数量也逐年减少。
· END ·
文 | 中国渔民
插图 | 八仙过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