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状,在人体中承担着众多关键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常需要定期体检,评估血液健康。

1、血浆的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组成,其中水占比约90%-92%,是血浆的主要溶剂,为各种物质的溶解和运输提供了基础环境。蛋白质包含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白蛋白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确保血管内外液体平2、血浆获取方式:

血浆获取主要通过血液采集分离,专业人员使用特定的采血设备与抗凝剂,从健康献血者体内采集全血,随后采用离心等技术手段将全血分离成血浆与血细胞成分。这一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献血者安全与血浆质量,并要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选,排除各类传染病及血液疾病风险,保障血浆来源可靠。3、血浆的保存方式:

一般需在低温环境下存储,通常温度控制在-20℃至30℃。在这样的低温下,能够有效抑制血浆中各种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血浆成分发生变质与降解。保存血浆的容器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与耐低温性能,以避免血浆在存储过程中受到污染或出现泄漏,确保血浆在使用前维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4、血浆的运输:

运输过程必须使用专业的冷链设备,如冷藏车或保温箱,并配备温度监测装置,实时监控血浆所处环境温度。确保在运输途中温度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范围,防止因温度波动导致血浆质量下降。从获取到运输再到最终的存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处疏忽都可能影响血浆的质量与临床使用效果,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程把控。5、血浆的作用:

物质运输:血浆能将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和原料。并把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到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保障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免疫防御: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成分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启动免疫反应,中和毒素,清除入侵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凝血止血:血浆还参与凝血止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封堵血管破口,防止大量出血,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调节浅平衡: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酸碱平衡,使血液pH值稳定,确保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过程能正常进行,为细胞生存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若血浆出现异常,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血浆蛋白含量过低可导致水肿、免疫功能下降等,凝血因子缺乏会造成出血性疾病。

哪些人需要输注血浆

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如血友病患者,因体内特定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严重出血倾向。血浆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输注后可补充患者体内所缺凝血因子,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事件,维持正常凝血机制,降低因出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风险。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后患者大量体液渗出,不仅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还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大量丢失。输注血浆能够快速补充胶体渗透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防止休克发生。且补充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烧伤创面的修复与愈合,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肝脏疾病晚期患者:严重肝脏病变可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及白蛋白等多种血浆蛋白的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凝血异常及低蛋白血症,表现为出血倾向与腹水等症状。输注血浆可补充凝血因子以改善凝血状况,补充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形成,缓解肝脏疾病相关并发症,辅助患者维持相对稳定的身体状态。